在线客服

青绿生辉写盛世 华彩熠熠颂复兴:郑百重的山水画

分享到:
点击次数:122 更新时间:2024年01月19日16:52:12 打印此页 关闭

     郑百重以山水画,尤其是青绿山水为世所瞩目。他的画作布局宏伟壮阔,气势磅礴,又层次丰富;设色脱尽俗气,亦无匠气,富于雅气贵气,偶见仙气,明丽瑰玮,雅致华贵;既从传统中来,传承着中华文化精髓,饱含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韵味,又让人耳目一新,富有新时代的气息与风貌,开拓出青绿山水新的境界。

1-231212100450414.jpg

郑百重《溪山行旅图》193x503cm(建党100年中央台播出《伟大征程》背景画)

      中国画自古被称为丹青,可见色彩的重要性。青绿是大自然的本色,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使用天然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表现丘壑林泉,瑰丽灿烂,在视觉上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且延年耐久,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故而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
 
      青绿山水出现于战国以前,滋育于东晋,确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展子虔、“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二赵(赵伯驹、赵伯骕)把青绿山水画推向高潮。宋代王希孟创作出了集青绿之大成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卷》。元代钱选、赵孟頫远承晋唐“古意”,开文人青绿山水新风。明四家文沈仇唐,尤其是文徽明、仇英均在青绿山水上有比较突出的成就。明中后期以降,受董其昌“南北宗论”影响,青绿山水逐渐式微。近代张大千力捥狂澜,发展出泼墨泼彩青绿山水画风,开辟了传统青绿山水的近现代转型之路。然大体而言,擅长青绿山水画创作的艺术家并不在多数,相关的学术研究也相对缺失。这是因为青绿山水的技术难度大,费工费时,且容易显得俗气,很难画得高雅。清四家之一的王翚即曾言:“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可见,青绿山水画创作对绘画者能力的要求极高,需要扎实的传统功力和晕染技巧,对画家的色彩审美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以深厚的学养为底蕴,非一日之功。

1-23121210120b52.jpg郑百重《长江万里》96x178cm

      郑百重有深厚的水墨写意功力,也擅长花鸟题材,但他将主要精力放在青绿山水画的探索上,知难而上,十分难能可贵。
 
      他师出名门,曾跟从陈子奋由线描写生入手,打下坚实基础,后从陆俨少学习,又私淑于黄宾虹、傅抱石,上溯龚贤、石涛、王蒙,并从林风眠、张大千等前辈处汲取营养。同时,还吸收了西方绘画焦点透视、远近透视,色彩冷暖、色调、光影明暗等画理画法。在广取博收中,并未迷失自我,而是十分冷静地分析,总结得失,以探求新路。

1-2312121110453R.jpg

郑百重《峨眉揽胜》 145x366cm

      他曾在工艺美术厂从事艺术雕刻的工作,这一点与曾为雕花木匠的白石老人十分相似。正是由于曾经的“匠人”经历,练就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养成了耐心、专注、坚持,千锤百炼、追求卓越与完美的工匠精神,促使郑百重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细节和精益求精,不断挑战自我,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他喜欢读书,也喜欢思考,在博览群书中积累深厚的学养,并通过缜密的思考去围绕青绿山水的形式、材料和历史沿革作了深入的梳理和拓展,在青绿山水发展脉络中探求时代风格和个人创新。
 
      他热爱生活,喜游历名山大川,在行旅中不断开阔心胸和视野,逐渐形成一种兼容并包、广取博采的思想意识。加之其为人豁达,处事洒脱,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与当地人民结为好友,在举杯畅饮中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地人情。这些都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心性、心境与品格。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探求和摸索,郑百重创作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与时代面貌的青绿山水画,开拓出青绿山水的新境界。

      他笔下的青绿山水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是他对色彩的运用,打破了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设色程式和色彩基调,以及明清以来“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设色以补笔墨之不足”的色彩观念。他以对万物色彩的状写诠释“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中国人的自然宇宙观,在“随类赋彩”基础上,更进一步根据不同景物及不同时节、情景、意境去使用色彩,用色也更为丰富、强烈、厚重,更有张力。郑百重深度挖掘出色彩的表现潜质,实现了工具与表现、观察与心性、画面与心象的统一。他笔下的青绿山水,脱尽俗气,亦无匠气,清新明朗、典雅高华,富盛世气概,又有一种悠远而雄浑壮阔的气势。

 在郑百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四季的变化,青翠的春天、深碧的夏日、赭红的秋实、洁白的冬季,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律动与往复轮回;也可以感受到山河壮丽、大河涌动的气势张扬;还可以感受到蓬勃向上的生活朝气、时代风采。其中所呈现出的亲和开放、活泼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使其与传统水墨平淡天真、隐逸遁世的文人山水拉开了显著距离,现代文明在绿水青山间熠熠生辉。
 
      郑百重注重色彩的表现力,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弱化笔墨角色,他始终传承着古典皴法程式与形态,并且加强了笔墨线条的力度。这或许与他常年练习书法以及青年时期在工艺美术厂从事艺术雕刻的工作经历有关,扎实的书法、篆刻功底让他十分注重线条的“骨力”。对骨法用笔的强调使得他笔下的山川显得十分坚实、凝练、挺拔。墨与彩交织运用,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生机勃勃、恢宏壮阔的山水交响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郑百重先后旅居美﹑法﹑英﹑德等欧美国家。异域生活及文化环境促使他不断思考中国画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中国画如何在世界范围得到更大的认同以及文化的民族个性与身份等问题。郑百重始终认为中国传统艺术有无限的表现力,可以把现实生活中间的任何景物和画家心中的情绪都传达出来。他尝试用中国画法来描绘异国他乡的风景,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内容及表现方法相协调转化的问题,并非易事,此前不少中国画家画国外风光仍是中国风景面目。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郑百重对中国画的表现语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转化,强化透视构成、图案装饰、色彩纯度及光影明暗对比。他画美国加州的大橡树、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旧金山湾区港口、美国西南部的风光等等,既有客观写实的理性与清晰,又在主观造境中营造东方诗意诗心的韵致与氛围;既融入生活,形式鲜活,又有创新,明朗亲和,气魄壮观,因此,赢得了海外世界的赞誉,使中国画传之更远。

     中华民族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也必将在赓续文明、创造文明中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要坚持不忘本来、吸及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上一条:前瞻中国2024:这些大事值得期待! 下一条:黄宾虹书画艺术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