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沈鹏:漫谈国学修养与书法

分享到:
点击次数:840 更新时间:2023年12月19日17:51:44 打印此页 关闭
       读书写诗存书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因为身体原因,现在很少出门,读书也比以前少。源头活水少了,会影响到创作。今天带来一首诗,反映了我现在的状态。这首诗是《闲吟》:坐井天庭远,观书雨露滋。三餐唯嗜粥,一念不忘诗。搜索枯肠涩,重温旧梦丝。闲来耽异想,随处启新知。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其中两句“三餐唯嗜粥,一念不忘诗”。我现在喜欢喝粥,对于老年人来说,喝粥是养生的妙法。南宋诗人陆游认为食粥可以延年益寿。他写过著名的《食粥》诗:“只将食粥致神仙”。在他的《剑南诗稿》中,还有其他很多食粥养生的诗句。这两句诗出来以后,觉得似乎是律诗的联句,又写了首联“坐井天庭远,观书雨露滋”,现在我仿佛生活在井底,眼界受限,在家里干什么?读点书吧。四句写完,像是一首绝句,但意犹未尽。赵朴初先生有一闲章“无尽意”本出佛教语言。他给我写信的时候,用的信纸上面也有三个字“无尽意”。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我说的“意犹未尽”,是说我的诗句意还未尽,后来又加上四句:“搜索枯肠涩,重温旧梦丝。闲来耽异想,随处启新知。”
 
      日常生活,虽然离不开饮食起居,但随时要有艺术的感觉,这一点很重要。古代大书家认为,在非创作的时候也要存有“书意”。再努力的人也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写。但“书意”要存在平时的意念中,就像战士一样要有随时打仗的准备。写诗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判断书法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凭直觉。凭借对汉字这种特定物质形态构成的形式美的理解。书法家大多喜爱写诗,因为诗有音乐美,一件书法作品包含了中国汉字形、音、意三个方面的美。世代相传,形成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传统。
 

      虽然我现在系统地读书少了,但是还有学习的意识。比如说写诗或者写哪怕是很短的文章,里面有一些引用的词语、典故,记不很准,就把原书找出来,最低限度也要查字典、工具书。这也是学习。读书随时都在,思考也是随时都在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要读也要思考。

1-230R21559232Q.jpg

沈鹏《自作诗》133cm×68cm
释文:剩有胸中未尽才,身经海岳挟风雷。波澜那得生奇谲?穷问三千废纸堆。云涛先生展览因书此贺。

                                   无为有为互为补
 
        现在全社会提倡讲知识、讲文化,要提高人的素养。但人们提的比较多的是知识,很少有人去追究人本身的价值,去思考人文主义。人的本性没有善的一面行吗?反过来说,人难道只有善的一面没有恶的一面吗?中国传统的学说里,就有人性善、人性恶两派。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善的,但是为什么后来恶了呢?“性相近,习相远”就是后来受外在习染,离原来的本性就远了,恶的一面就产生了。荀子认为人性恶。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他看来,人的性善的一面是虚伪的。这个“伪”字的意思就是“人为”。
       从六书造字来说,“人为”为“伪”,属于会意字。在这点上,荀子跟孔孟是唱反调的。但是荀子并不是光讲人性恶,他还提出以“师化之法,礼义之道”来规范人的行为,以达到善的目的。而战国时期杨朱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个人自私到头了。也有学者认为以这句话概括杨朱学说,不合其原意。杨朱的意思是每个人只管把自己处理好就好了,天下太平无事了。《列子·杨朱篇》所谓“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的这种思想,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也有相通的地方。个人主义常被某些人认为带有贬义,认为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这实际上混淆了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就是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同样,道家思想也有强调自由的一面。老子主张“无为”,不要有所为,“愚”不是一件坏事,大智若愚。百姓会自己来做主的,老百姓不要圣人做主来控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的这种“无为”理念,在汉代初年得到了实施,“无为而治”“休养生息”,造成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老子的这种理念,被西方经济学大师哈耶克称道,在哈耶克看来,政府的不干预和经济自由,是繁荣发展的保障。《庄子》有寓言“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这段话与老子的“无为”一致。

        儒家思想历来主张“入世”“有为”,而“无为”又何尝不可以互补?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都有重视“人”的一面。孔子对普通的老百姓、对民也有肯定的一面。《论语》中提到君子有百余处,他说的君子有一部分指的是社会地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叫君子,但是绝大多数提到的君子是指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提到小人有二十余处,有时候是指社会地位,社会上地位低的人叫小人,这样的情况在《论语》中只有四次,有二十次说的小人是人品不端,所以在孔子眼里,显然君子和小人真正的区别在于道德修养和人品上的差异。而孔子所认为的君子的道德与修养,包含着独立人格、责任意识、入世意识等多方面。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反对巧言令色的伪君子,反对四面讨好、八面玲珑的老好人“乡愿”,说:“乡愿,德之贼也。”孔子理想中的人格状态是“中道而行”,可是他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敢说敢作;狷者不随大流,独善其身。“狂狷精神”实际上就是个人意志的独立与自由。孟子则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的这种“舍身取义”“浩然正气”是历代仁人志士不畏强权、追求真理的精神指引。孟子还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把“民”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孟子的这种思想到了明末清初之际的黄宗羲那里,演变成对“君权”和专制主义强烈的批判,并提出以“学校”分君主之权,以学校为议政机关,通过教育手段改变社会风气、实行民主政治。庄子也强调人格精神的独立,“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总而言之,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不论无为还是有为,不同程度上都注重个人的人格独立、注重以人为本的精神。哪怕各有时代的局限性,我想应当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人文思想需提升
  
      书法当然也属于国学的一个门类,但问题不止于此。重要的问题是书法怎样影响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审美意识。
      国学本质上就是“国故之学”,研究中国古代固有的学术文化,章太炎的著作以“国故论衡”命名。对于国学研究的范围,古人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马一浮提出了“六艺之学”的概念,“一切学术该摄于六艺,凡诸子、史部、文学研究皆以诸经统之”。研究国学的范围是一方面,吸取国学的精华是另一方面,而后者显然更加重要。诸子百家各有精萃,不要只看到儒家。孔子授徒,传授“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道德及礼仪,“乐”,音乐,补“礼”之不足,与政治有关,也与道德修养相关。“射”,射箭。 
     “御”,驾驶。“书”,认字,后人解释与书写、书法相通。“数”,算术。孔子的教学是很全面的,有文、理、德、智、体、劳、美全面的发展。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局限于知识层面,要提倡人文思想。即便是封建思想占着统治地位的时候,人文思想仍然是以特定形态存在的,而且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上一条:盛世华诞·共和国红色文艺功勋奖 下一条:人工智能在中国水墨画中的应用与挑战